欢迎来到云南省建材商会! 登录 注册

行业动态

商户相约当“地主”

来源:春城晚报http://ccwb.yunnan.cn/html/2013-12/05/content_782915.htm?div=-1    发布时间:2013-12-14

近期,关于本土建材、家具企业联合投资拿地自建商场或产业园区的消息,无疑成了业界最关注的话题。多年来不算高调的家具建材商户一时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岁末的家居建材行业暗流涌动。

被摊薄的利润

据云南建材商会会长、云南正豪建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子敬回忆:昆明只有一环的时候,很多商家都是在街边开小店卖建材,多数铺面只有几十平方米,想在一环内找个50平方米的店面都很难。直到1993年之后菊花园、永胜、宏盛达、西南等大棚市场陆续建起来,才开始有上百和几百平方米的铺面。“那时的租金压力非常小,最早每平方米大概才10~15元,连毛利的10%都占不到。到了2000年前后,租金压力也不算很大,每平方米30元左右,但现在,60元/平方米的都很难找到,卖场的房租均价基本都在100元/平方米上下,高的甚至接近150元。”

说到本土家居市场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入行的人都不会陌生。尽管如今不少企业品牌越做越多、店面越来越大、产值越来越高,但经营成本和压力却远胜从前。“我们这行,最大最固定的成本就是房租、物流、人力和装修,偏偏这四块的费用年年都在涨,所以在昆明做家具,每平方米的产出如果达不到500元,很难撑下去。别看有些商户表面风光,究竟是赚是亏只有自己最清楚。”一位从事家具行业10余年,如今转做物业投资的老板如此感慨。

所以,如今生意难做,并不是因为需求减少或大市场不好做,而是份额不好做。采访中不少建材、家具商均表示,和以往相比,如今市场上的商家数量没有太大变化,不少品牌的销售额纵向比较也有提升,问题就在于不断上涨的店面租金、物流费用和人员工资等摊薄了利润。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甚至更大的份额,势必要付出更多成本。

连年上涨的租金

无疑,店面租金连年上涨已让很多建材家具商不堪重负。

一位经营瓷砖的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某建材市场刚开业的时候每平方米租金只要60元,现在涨到了150多元,现在我昆明所有店加起来3000多平方米,连上仓库,每年光租金就要300万。”

“由于建材的低附加值特性,导致该类产品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陈列展示需要较大空间。日用小商品可能几十平方米的店就能做上千万的销量,但建材如果做1个亿,可能需要几千平方米的经营面积。”王子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这一特性导致建材和家具产品需要较大的经营面积来支撑,然而面对租金连年上涨的现状,这种对店面陈列展示空间的客观需求,让商家在压力不断增大的同时,也非常无奈。

据记者了解,如今在各个卖场都不乏同时经营数个品牌、店面面积多达数千甚至上万平方米的大户。虽然这些大户们在生意最好的时候,销量加起来能占到某些卖场总销量的一半以上,而卖场也因为租赁面积大而给出了非常优惠的租金,但“没有自己的物业”始终是他们心中的一个结。

从租户到“地主”

四块最大、最固定的经营成本中,人力和物流成本已经不受商家控制,而随着体验式消费的不断深入以及原材料、人工费等涨价,商家的装修费用也很难再缩减,因此,要降低成本和经营压力,只能在租金上做文章。

于是,中南·建材之家、云南家居家具文化商业中心等项目应运而生,并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

王子敬表示,自持物业对商户而言更加稳定,不仅可以减轻租金压力,今后的保值增值空间也比较大。“商家代理一个品牌少则需要几百万、多则上千万,门店稳定性一旦出问题损失很大,整个投资都可能出问题。以往的市场都是租赁形式,加上城市规划建设等原因,部分老市场经常需要搬迁,使得很多商家的投资都没有稳定性。”亿美居家具董事长梁子宇认为,除了稳定和增值的因素外,自持物业对于品牌建设和企业传承都更为有利,给到厂家和消费者的信任度也会更高。

尽管目前卖场仍然是最主流的终端渠道,对行业发展也功不可没,但地价、房价上涨等原因导致租金居高不下,商户销量的增长又远远跟不上店面面积和租金的增长。站在商户的角度,自持物业,从租户变身“地主”,或许不失为一条长远的出路。    

春城晚报记者  胡澍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