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一票否决 武汉建材要上双保险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6-17
不是仙境桃源中的天宫楼阁,也不是玄武幻境中的海底龙宫,大多数人向往的城市建筑,不过一个朴实的要求:经得起风雨。
“只有用良心建造的优良工程才能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市城建委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负责人表示,非法招投标、赶工期,偷工减料,最容易让建筑“短命”。对此,我市今年将全面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建设单位不得随意压缩工期
从源头上杜绝建筑“短命”,相关负责人称,必须进一步明确建设单位的责任。
今年4月,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全面负责。
其中提到,建设单位应当科学合理确定施工周期,并将合理的施工工期安排作为工程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压缩合理的施工工期。需缩短工期的,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后,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增加措施费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禁止不合格建材流入工地
严禁使用未经检测或者经检测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设、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将严格落实取样制度,对建材采取“双保险”把关,确保工程检测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会同质监、工商、消防等部门加强对建筑原材料、安全防护用品、起重机械等在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及假冒伪劣建筑材料等违法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及时向社区公布,净化建筑材料生产和销售市场。
防止排斥潜在投标人
今年,我市试行政府投资非盈利工程项目投标人名录制。目前,初步选定市地产集团为投标人名录的试点单位;建立工程项目投标保证金统一收退制度,约束投标人的投标行为,有效遏制围标、串标、陪标和挂靠的现象。
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从严规范招标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和评标专家的行为,从源头上规范招标人行为,防止排斥潜在投标人的行为。
截至目前,我市共受理相关投诉8起,办结6起,2起正在办理。诫勉谈话1人,通报评批并取消评委资格1人。
质量安全事故“一票否决”
“假如一个工地连安全都无法保障,如何保证产品质量?”该负责人称,今年我市建筑市场实行质量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对事故涉及的单位和从业人员,暂停其招标投资资格以及企业资质、从业人员资格的升级、增项;在事故责任认定后,对事故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从业人员,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让我们的建筑冬暖夏凉起来
27座星级绿色建筑树立城建风标
炎炎夏日,少开空调也能凉爽宜人,这是太多武汉人的梦想。今年,我市计划新建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000万平方米。让更多房子“冬暖夏凉”起来,将不再是梦。
现有27处国家认证星级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12年,我市共完成新建19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的任务。截至目前,拥有国家认证的星级绿色建筑27处。
“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最大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市城建委节能办负责人称,此前工作人员曾走访对比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居民家中,发现未做节能处理的建筑内外温度一样,夏天闷热、冬天寒冷。而做过节能处理的建筑,则“冬暖夏凉”,舒适度明显改善,用电量也比传统建筑节省不少,“可见通过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减少能源消耗,不仅仅是梦想,也可以实现”。
下月起部分新建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7月1日起,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具体要求为,对以上建筑,设计单位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市、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在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阶段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引导商业房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绿色住宅小区。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重点推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低碳生态示范区;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建成为“国家级绿色CBD示范区”;武汉四新生态新城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推动花山绿色生态示范区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示范区建设;光谷·伊托邦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小城镇示范区;硚口区生态滨江社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示范区。
链接
市民之家:国家认证绿色建筑中的最高级别
国家认证绿色建筑评定为一星、二星、三星。其中三星为最高级别。
作为武汉又一标志性建筑,“市民之家”的建设采用“绿色三星”标准建成。其建筑应用了6大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和20多项绿色生态设计。
“市民之家”天窗铺设太阳能光电板,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给热水。中庭空调安装了地源热泵系统,不仅可取代传统的中央空调,还可提供生活用水,一举多用。而中水回用技术的采用,可将屋面、路面雨水收集后,回用于景观水池补水,景观道路浇洒和冲厕,实现循环利用。
此外,广场道路两旁、顶层屋面和地下车库,都安装了绿色照明产品导光筒,可利用高反射的光导管,将阳光从室外引进到室内,通过一定路径,将阳光送到指定地方,改善室内采光。室内照明也采用节能灯具,光控或声控。
让“武汉设计”成为
城市文化新品牌
设计施工独唱
变大合唱
今年6月1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在北京闭幕,受国家住建部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委托,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代表全国勘察设计行业,承办了其中的工程勘察设计服务板块展览。
把反复施工消灭在图纸上、重大项目不再“各唱各调”……展会期间,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的综合设计先进理念吸引了众多中外人士驻足观看。
综合设计,即产业联盟总揽全流程,把不同设计单位设计时的不匹配,提前消灭在图纸上,避免反复开挖、重复施工。
2012年,通用武汉产业园试水“综合设计”:14平方公里的上海通用武汉产业园,由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总揽,11个设计院共同参与,对水、电、路、气等统一设计。
“与传统项目设计相比,综合设计更宏观,节约造价的同时也可避免各设计间‘打架,通用武汉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方式是建设中先修路,保障工厂开工,再配水、电等路网设计,除了路与场地平整由地方政府主抓,其他水、电、气,都有独立的行政部门垄断,很难把这些部门捏合到一起。
举个例子。按照原设计,场区需要大量外运土方进行场地平整,但通过综合设计就可以按照就地平衡原则以及场地排水统筹设计。负责人称,仅凭这一点,通用项目就省了500万方土的外运成本,还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最终,产业联盟通过巧妙设计,帮武汉通用汽车产业园节省投资10亿元,缩短建设周期近一年。
市城建委透露,今后,综合设计将推广至我市一系列提升城市品牌的重大工程中,比如2015年武汉将举办的园博会以及在建的长江大道等。
千亩产业升级核心区
2016年建成
加速打造工程设计之都
清山秀水间,东湖湖畔将崛起一座生态科技城东湖工程设计城。
这是一个千亩产业升级核心区。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中国的绿色建筑示范基地。工程设计之都的地位基本确立。
德国著名生态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是东湖设计城概念设计原创人。
整个设计,没有破坏原始山水,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预计2016年,创新聚集区入驻100家设计企业,产业商务区建成达20万平方米、文化展示区建成达5万平方米。2020年,入驻的高端设计企业不少于300家。
来到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巨型太阳能天幕,还能感受到凉爽舒适的人造“峡谷风”。
高端人才落户产业联盟
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世界线路最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世界一次性通车里程最长高铁武广高铁、中国第一座跨海特大桥东海大桥……
这批中国乃至世界顶尖设计水平,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几个项目,实际都出自武汉的设计企业之手。
在武汉,大量国际、国内顶尖设计资源和人才的聚集,使得工程设计行业不仅成为支柱性产业也在全国乃至世界凸显领先地位。截至2010年底,武汉市拥有6家综合甲级资质单位,9家企业进入全国设计行业百强。综合甲级资质企业和全国百强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
2011年,为整合优质资源,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成立。
去年5月29日,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海外联盟成立,设计“联合舰队”正式进军国际市场。
目前海外联盟已在国际市场拥有11个窗口。旗下11家设计企业在水利、电力、铁路、公路、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设计水平居全国领先、世界一流;在大坝、特高压、高铁、特大桥和海底隧道等专项更是跻身国际顶尖之列。